煎藥常識,讓你服用的中藥更放心
湯液的制備在數千年的運用中,積累了很多名貴的經驗。歷代醫家對湯劑的煎服辦法都十分重視,《傷寒雜病論》中大有些湯劑后都翔實地交代了煎服辦法及留意事項,闡明醫圣張仲景是非常重視中藥的煎服法的。明代李時珍說:“凡服湯劑,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莽撞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如劑多水少,則藥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也”。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究,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于此。……方雖中病,而煎法失度,藥必無效”。這些都是經驗之談,有著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因此,把握中藥的準確煎服法是提高中醫臨床作用的重要環節,如煎服不妥則一般達不到預期的作用。
事實上,門診開出的大多數中藥多由病人或其家族帶回自行煎煮,煎藥容器、煎藥溶媒、煎藥時刻、煎藥次數、煎藥火候及溶媒量的多少全都由病人或病家自行挑選或進行技能操作,不受監督也不能硬性規定,中藥煎服的辦法準確與否一般會直接影響中藥的作用。
煎煮中藥多見六個術語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適當精彩的一個有些,你會發現學中醫的人都有一點“文縐縐”,太多的古籍都是那么寫的,用詞用字很要言不煩,本來關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有些中醫術語,了解一下是有利的。像是文火、武火,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燉。你能解釋出這些“術語”的作用嗎?下面就給您說說這些不得不知的中藥術語:
文火、武火
文火武火起源于中醫藥,但如今廚子煮飯也這么講,假如你懂得了怎么區分和運用,或許你仍是一個好廚子。慢火煎謂之“文火”,急火煎謂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說。一般煎藥先武后文,即開端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綱目》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
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煮沸后約10-20分鐘,再下別的藥,如龜板、鱉甲、代赭石、生牡蠣、石決明、龍骨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質輕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弄清,然后用弄清液代水煎煮別的藥物。
后下
一些質輕,氣味芳香的藥物,不能久煎,薄荷、砂仁、沉香、大黃等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藥物行將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用成份發出而下降藥效。
包煎
為防止煎后藥液混濁及削減對咽、喉及胃腸道的影響,如赤石脂、滑石、旋復花、蒲黃等,要用薄布將藥包好入鍋煮。
烊化
這類藥物容易糊且粘鍋,膠質、黏性大并且易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雞血藤等,用時應先獨自加溫溶化,再參加取渣的藥液中趁熱攪拌,使之充沛溶解,防止同煎時粘鍋煮焦,且粘附他藥,削減藥物有用成分而影響作用。
另燉
有些寶貴藥,如人參、羚羊角等,價格昂貴,為了維護其有用成分不被丟失,可將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燉2-3小時,取汁服用。
煎中藥的時分,大多數人都認為中藥煎得越濃作用越好,但實際上,煎的時刻長些,中藥飲片中的有用成分越容易被高溫損壞,或許蒸發掉,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病人服藥帶來艱難,所以,煎中藥時,藥液應堅持必定的“量”。
代煎藥VS自煎
中藥煎煮麻煩,這是很多人不挑選吃中藥的一個因素,而如今很多醫院和藥店開端代煎的效勞,那么中藥代煎好嗎?中藥自煎又要留意啥呢?
代煎藥,保住揮發藥之效
醫院代煎運用的是主動煎藥機,煎煮進程在密閉、高壓環境下進行,設定好時刻、壓力等參數,煎好后經人工或主動揉捏,將藥液輸送到主動包裝機包裝。
咱們常用的一些中藥,如薄荷、姜黃、石菖蒲等,都富含揮發油成分,它們是藥材的有用成分,煎藥進程中要盡量削減散失,才干確保藥效。而全密封的操作主動煎藥機,能最大極限的防治揮發油成分的逸出。
相反,自個煎藥,藥液歡騰時,有用成分暴露在空氣中,加之高溫煎煮,一些成分被氧化所造成的,并不是更濃。
傳統自煎,下藥靈敏
歷代傳統醫家為了充沛表現藥物作用,在長時刻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煎煮方法。
煎煮的特殊要求:有些丹方會要求,有些藥要先煎(如龜板、代赭石),有些藥要后下(如大黃、砂仁),有些還要另煎(如人參)。這么自煎就能夠根據需求調整下藥時刻,醫院代煎則無法實現。
>>>延伸閱覽<<<
中藥煎煮基礎知識
煎煮前
清潔:煎煮前一般無須清潔。假如草藥中有泥沙,能夠用水敏捷漂洗一下,忌浸洗,防止一些水溶性成分丟失。
浸泡:煎煮前用涼水浸泡藥材約半小時,能夠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一起也能添加湯劑的濃度。
煎煮中
用水:以水浸過藥材外表2-3cm為佳,或許用手悄悄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一般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在浸泡半小時后水位下降,能夠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端煎煮。
火候:一般的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但一些醫治外感的中藥,能夠在煮沸以后,持續用武火煎煮15分鐘擺布即可。
時刻: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補養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復煎:一服中藥在煎煮兩遍后,所富含用成分已大為下降,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補養類中藥,能夠煎煮3遍。而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煎煮3遍。
煎煮后
當即濾?。核帨逯蠛?,應趁熱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不然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發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一起也易造成酸敗。
煎煮器
瓦罐砂鍋最好:最好煎煮器是傳統的瓦罐、砂鍋、琺瑯、不銹鋼亦可,忌用鋁鍋、鐵鍋和銅鍋,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作反應,影響藥物作用乃至對人體發生損害。
>>>溫馨提示<<<
留意“先煎,后下”
“先煎”的目的一般是為了添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下降藥物的毒性;而“后下”,則是為了削減揮發油的損耗,防止有用成分被損壞。
一般礦石類,如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用成分。如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參加別的藥材一起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干到達減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干表現功效。
后下的藥物包括氣味芳香、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如鉤藤、杏仁等,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上一篇:天津億尚達,煎藥機煎藥療效不好嗎 下一篇:天津億尚達煎煮中藥的基本知識